近年来,我国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,以外送电力为主,但同时也有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本地自用。在此背景下,新能源基地开发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了一条重要路径。
7月16日,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召开《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4》《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4》发布会。会上,清洁能源研究院能源融合研究二处副处长高雷作主题报告,针对“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与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模式”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。
高雷强调,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,因此西北大部分地区产业发展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赖程度高。如宁夏、内蒙、新疆等典型省区,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均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。但同时,这些地区的新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,如能将新能源基地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,既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,也有利于推动沙戈荒大基地高质量的开发、消纳、利用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家持续优化完善能耗双控政策,逐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,逐步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,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已成为部分产业破解能耗问题的重要手段。
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已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,将从2026年正式起征碳关税,并用8年时间逐步取消相关行业免费碳配额,相关政策将对高载能产业的出口造成巨大影响,预计碳关税占价格比重可达到10%至40%不等。此外,其核算方法对绿电消费减排的认证十分严格,需提前谋划布局相应措施,以应对碳关税带来的挑战。
因此,通过协同发展将用能端与产业端深度融合,一方面可以为构网型技术、交直流混合组网等新技术应用提供场景。另一方面,能源的供应与产业生产工艺的融合,还可以充分挖掘、调动产业端的灵活调节潜力,推动相关产业实现绿色发展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高雷表示,清洁能源研究院按照覆盖全面、重点突出的原则,遴选出与能源消费关系密切、能耗总量与强度较大的11个大类、21个细分领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,包括数据中心、绿氢制备、工业硅、电解铝、铁合金、多晶硅、负极材料、电石、烧碱、硅片、光伏电池及正极材料等。
其中,数据中心、绿氢制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绿电需求高、增长空间大,与新能源基地结合空间广阔,应重点关注。电解铝、铁合金、电石等传统高载能产业后续发展空间有限,但存量绿色低碳转型空间巨大可因地制宜结合发展。以光伏、储能等“新三样”为代表的外贸出口相关产业,应密切关注国际碳关税等相关政策要求,提前布局应对。
高雷提出,总体思路方面,应当发挥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重大生产力、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,结合要素分布、集中布局的思路,统筹考虑生态、能源、产业等多方面的关键要素,打造大型新能源基地、地区电源、电网、重大产业布局等多要素协同的新能源就地消纳利用体系。
模式一
模式二
结合重工业城市绿电替代需求,统筹周边新能源基地资源,通过公共电网统一接入并将绿电输送至城市各工业园区负荷,实现整体绿能替代。近期,内蒙古地区开展了首个跨盟市合作“阿电入乌”区域互济新能源项目,在阿拉善建设2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,统一接入蒙西电网,通过签订绿电中长期协议实现绿电消纳,满足乌海市负荷企业绿电需求。